更新 · 2024年9月4日

嫡姐咸鱼后我被迫上位了 by 将月去(131 – 135)

第131章 燕国公回来

燕明荞看着沈氏, 母亲眉眼里都透着喜意。

二嫂则抱着延哥儿,毕竟这孩子生下来之后,大嫂和大哥还没看见过, 今日见面,总归是要见见的,不过满月礼大嫂应该是给过,不知今日还会不会送什么。

燕明荞瞧见屋里的丫鬟也是满脸的高兴,估计等大哥他们回来之后, 母亲再一高兴, 就会赏她们银钱。

燕明荞也高兴, 其实自从几位姐姐出嫁之后, 大哥二哥又都去赴任, 大嫂也不在府上, 府里就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

和几位弟弟妹妹话也不多, 就算大哥回来后只留几日, 但是大嫂肯定一直都在, 应该不会跟着再去赴任了。

还有熙宜, 她最喜欢熙宜了。

大约过了两刻钟, 外头终于有动静了。

在门口守着的丫鬟把门帘打开,然后先跑进来了一个扎着花苞头的小娘子, 穿着红衣裳,进来之后看看这个看看那个, 眼中又是高兴, 又觉得谁都陌生。

而后一道轻柔中带着点严厉的声音传进来,“熙宜!”

只喊了这个名字, 这小娘子就立马变得规规矩矩的了, 只不过还没规矩片刻, 她就喜上眉梢,连着额头的绒发都荡漾起来,从上到下,哪儿哪儿都写着高兴。

燕熙宜认出祖母和小姑姑来了,她对着座上的人喊道:“祖母,姑姑!”

沈氏扑哧一笑,这不是她的孙女吗,她觉得,女孩比男孩贴心,瞧燕熙宜,就跟只小燕子似的。

燕明荞也笑了,先看了眼沈氏,冲着熙宜招了招手,“快过来,让姑姑看看。”

燕熙宜回头看了一眼许静姝,见母亲无奈一笑,自己一双小手捂着嘴偷笑,然后哒哒哒地朝着燕明荞跑了去,“姑姑姑姑,我可想你了!你有没有想我呀?”

燕明荞也没法儿形容这一瞬间的感觉,就像有一个软绵绵的小兔子撞到你心上一样,而且燕明荞也能把熙宜抱起来了,小姑娘不算太重,但也不轻,抱着软乎乎的。

不过,燕熙宜才在燕明荞怀里待了一会儿,许静姝和燕明轩就进来了。

许静姝神情严厉了些,她道:“熙怡,你都多大了,还不规矩着些?”

燕明荞是给许静姝压过床的,而且许静姝嫁过来的时间也久一点,真要算的话,燕明荞和许静姝的情分要比和章辛媛的情分更深一些。

大哥成亲时她才八岁,这都过去好几年了。

熙宜都长这么大了。

燕明荞笑着道:“大嫂,也就今儿一日,我瞧见熙宜长高了呢。”

许静姝点了点头,而燕明轩立在门口,动都不会了,他看起来眼眶有些红,他望着沈氏,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两人身后还跟着两个丫鬟,以及一个抱着襁褓的嬷嬷。

燕明荞好奇地看了一眼,那估计就是新出生的小公子。

许静姝拉了拉燕明轩的袖子,燕明轩嘴唇动了动,别过头狠吸了一下鼻子。

夫妻两人扑通一声对着沈氏跪下了,后头的丫鬟嬷嬷也跪下了,燕熙宜本来还在燕明荞的怀里,见状也走到了父母的身边,一同跪在地上。

沈氏叹了口气,本来高兴的事,弄这些做什么,“快起来吧。”

燕明轩重重道:“请母亲容儿子说完,儿子前年去兆州青华县赴任,不能在您膝下尽孝,已然是不孝了。去年,静姝也跟着儿子去了青华县,只留妹妹弟妹在家中,儿子身为长兄长子,愧对您这么多年的养育之恩,也未尽到兄长的责任,愧对明烨明荞他们。”

说着,燕明轩朝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其余人都没说话,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

磕头的声音也很响,燕明荞鼻子也有点酸,紧接着,许静姝道:“我本是长媳,理应留在家里照顾公婆,照料弟妹,但是这些事都推给了弟妹和明荞,儿媳实在不孝。”

许静姝也磕了三个头,燕熙宜今年才六岁,哪儿懂得这么多,她张张嘴,也不知道说什么,但是知道学着爹娘,也要冲着地上磕头。

沈氏按了按眉心,赶紧道:“明荞。”

燕明荞立刻过去把熙宜抱起来,“你还小,你不必磕头的。”

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

燕明轩要去赴任也是为了光耀门楣,如今为百姓做事,得皇上看着,燕国公府也蒸蒸日上,这自然是好事,沈氏怎么可能因为他们不在身边尽孝就怪罪。

皇上褒奖,她这个做母亲的怪罪,说出去都让人笑话。

沈氏说道:“好了好了,快起来吧,我也不求什么,身子骨还算硬朗。

你能平安回来就好,但也要记得,家中为你操持国。你们两个说的也没错,你们不在的这些日子里,都是你们弟妹和妹妹管着一大家子,替你们尽孝。况且在兆州,吃喝用度都是府上给的,你的那些俸禄可不够供着一家好吃好喝,说实话,没有这些,你做官也不会做得这么顺心。”

“府上的小娘和弟弟妹妹们,一直都懂事孝顺,你也该记得他们的好才是。还有静姝,她随你去青华县,为你操持内务,还生下了一个儿子。你去赈灾,她担惊受怕,这些你也该记住,不要将这都当做理所当然。”沈氏道,“公事重要,家事同样也重要,家和才能万事兴。”

许静姝神色动容,她一直都知道婆婆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但没想到能这么通情达理。她觉得照顾夫君相夫教子本就是她的分内之事,但是依照婆婆的意思,做这些也是辛苦的,夫君要记着她的好。

明明燕明轩才是她的儿子,她是外姓的儿媳,却为她考虑。

燕明轩道:“母亲教诲的是,这些儿子就该想到。”

许久没见沈氏,燕明轩又听了这番话,眼眶通红,不说话的时候,嘴唇就一直抿着,像是在强忍泪意。

沈氏道:“好了,快起来吧,快给我看看孩子,可是睡着了,这么安静。”

章辛媛在一旁听着,心里还有点不好受,她其实是害怕的,怕婆婆越发看重大房,而忽视了燕明烨。

但现在看来,婆婆是觉得大房出息也有别的房的功劳。本来一家人一块儿过日子就该这样,不然谁心甘情愿地照顾长辈,尤其燕明烨还不是长子,府内的东西又分不了多少给他们。

许静姝用帕子擦了擦眼泪,然后对着奶嬷嬷道:“还不快抱去给夫人瞧瞧。”

她道:“这孩子也是听话得紧,从青华县到盛京一千多里,不吵不闹的。”

燕明荞觉着,是因为马车太晃了,所以小侄子才一直睡觉。

许静姝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然后又对章辛媛道:“这是延哥儿吧,我和你大哥去青华县还没见过他,这回正好见一见。”

章辛媛抱着孩子呢,快一周了都。

许静姝探着头望了眼,道:“长得可真俊秀,像二弟,也像弟妹你。”

章辛媛笑着道:“我这侄子也好看啊,眼睛可真大。”

做母亲的对小孩难免心软两分,章辛媛觉得这孩子长得是好。不过,延哥儿是燕国公府的长孙,还在沈氏身边待了这么长时间,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府上人多热闹好,等孩子们都长大了,也能相互扶持。

燕明轩和燕明烨至今都未纳妾,也不知以后如何,倘若一直这么下去,她们也不能总生孩子。所以只要他们和大房关系好,哪怕是堂兄弟,关系也会亲近的。

沈氏不算一个偏心的人,况且感情都是相处来的,孩子刚三个月,还太小呢,逗着孩子笑了笑,然后把见面礼给了,就让嬷嬷给抱下去。

章辛媛一拍脑袋,“哎,瞧我这记性,大嫂,满月礼当时不方便送,不过我可是准备了。”

章辛媛找人打了一只大金锁,还有几件自己做的小衣裳,也是比照着当初许静姝送的满月礼来的。

延哥儿满月,许静姝就往这边送了满月礼,所以该当回礼才是。

许静姝收下礼物,好好道了谢,又给章辛媛的儿子一份见面礼,章辛媛本不愿意收,但是许静姝道:“我还没见过延哥儿呢,我可是他的伯母,头一回见面哪能不给见面礼的,东西不算贵重,你收下就是了。”

她还带了青华县的特产,给府上的小娘和弟弟妹妹们分。

东西不少,毕竟府上人多。

给沈氏和明荞的自然还多些,是许静姝自己准备的,但人多,得等回去了再让丫鬟送去荞安轩和正院。

府上的几个妹妹并不常见燕明轩,以前燕明轩几乎住在书院,成亲在书院待了很长时间,又去赴任,一年到头也见不上几次面。

她们对这个大哥还有几分怯意,而虞小娘她们跟燕明轩就更说不上什么话了,沈氏就让她们先回去了,晚上再一块儿吃个饭。

而章辛媛也让嬷嬷把延哥儿送了回去,燕明烨不在,她这个做弟媳的,肯定得在这儿,若有什么大事,也得知道才是。

这回一家人才坐下好好说说话。

燕明荞抱着熙宜,悄悄问在青华县发生的事儿,小姑娘声音细软,一口一个姑姑叫着,又说姑姑好看,又说姑姑我好想你,把燕明荞哄得高兴得不得了。

而燕明轩的情绪好了许多,还露出了一个笑,这般笑着,慢慢和燕明荞记忆中的大哥重合。

沈氏端详着三人,要说变化自然是有的。

燕明轩比以前黑了不少,好像还高了点。而许静姝的气质更娴静了,大约是刚生产,还没彻底恢复过来,看着比从盛京离开的时候圆润了一点,整个人温温柔柔的。

熙宜自然是长大了,人高了不少。

沈氏看着她们姑侄俩说话,道:“熙宜都不想祖母吗,光在你姑姑那儿腻歪着。”

燕熙宜哒哒又跑过去,“我可想祖母了,但是祖母不是在和父亲母亲婶母说话嘛,那我只能去和姑姑待着了。”

许静姝无奈道:“母亲,熙宜这性子,还得劳烦您费心管管,去了一趟青华县,就不知天高地厚了,上山下河,简直无法无天。你看她,哪儿还有一点闺阁小姐的样子。”

熙宜低着头,沈氏说道:“是得管管,跟你姑姑好好学学规矩。”

燕明荞道:“那正好了,明日就请先生,每日按时上课,省得天天跟个小猴子似的蹦蹦跳跳的。”

课少的话还能跟着她练字,燕明荞这儿还有傅先生给的字帖呢。

这不就安排开了?

燕熙宜神色一呆,“姑姑,我可刚回来,还没玩够呢!”

燕明荞估计着,熙宜在青华县一年多,估计也没请过先生启蒙,六岁启蒙倒也不晚,她当初也是六岁启蒙。

“那先玩三日,够了吧。”

许静姝想回来也是为了这个,要不怎么说盛京好呢。在盛京随便请一位先生都比在青华县请的好,而且燕明轩那学问本来也就平平,自然不可能让他给女儿启蒙。

许静姝还知道,当初明荞就是六岁启蒙的,但学问比其他的妹妹好了不是一点半点。

只是晚一年而已,倒也显不出多晚来。

明荞是傅先生的学生,如今傅先生年事已高,肯定是请不来了,但请一个别的先生,那肯定是行的。

其实许静姝更愿意明荞亲自教,明荞功课好,为人处世、管家、规矩都没让人操心过。

只不过她这个妹妹再过两年就要嫁人了,哪儿一直操心侄女呀。

说起燕明荞的亲事,许静姝不免有些得意,她当初就觉得顾言不错,想要说合,但是婆婆心里有谱,结果如今两人还是定亲了,只能说有这个缘分。

许静姝道了声谢,“那就劳妹妹多费心了。”

燕明轩也道:“多谢明荞了。”

燕明荞:“一家人客气什么,我很喜欢熙宜的。”

沈氏道:“也是该谢的,但明荞说的也没错,一家人。”

她又问了问燕明轩什么时候去赴任,“赶不上你父亲从萧阳回来了吧?”

燕明轩道:“半月之后。”

燕明轩有点不明白为何母亲会这样问,若是问他什么时候去赴任,直接问好了,怎么还能和父亲扯上关系?

许静姝看了看沈氏,又看了看燕明轩,然后把头低了下来,这种事不该她插嘴。

沈氏道:“你父亲年纪也不小了,这次回来估计最多能在朝中领个闲散官职,还比不上从前呢。而且他这爵位也是从你祖父那里继承的,所以趁今儿辛媛也在这儿,所以想跟你们商量商量,等你父亲回来之后,请折子让你承爵。”

燕明轩早就请立世子了,承爵是早晚的事。

上回萧阳给回信,老夫人回信说了,早点让燕明轩承爵是好事,这个长孙终于要立起燕国公府的门楣了。

老夫人拎得清,所以燕国公那边应该也没什么难处。

倘若他还在朝为官,官职又比较重,那绝对不会让燕明轩承爵的。

沈氏又道:“不过明轩年纪也不大,而且明远他们刚十几岁,还没到成亲的时候,我是做嫡母的,日后肯定要为他们操持婚事,所以就算明轩承爵了,我打算先不分家。”

“你跟明烨是亲兄弟,虽然都成亲有自己小家了,但我还是希望,你能理解母亲的苦心,兄弟俩能相互扶持,共同进退。”

在府中住着,大部分还是花公中的银子,大房可能会吃点亏。

但说实话,若是燕明轩和许静姝真把燕国公府当成自己的,霸占着这些钱财,不给弟弟妹妹留活路,沈氏肯定寒心,觉得养了个白眼狼出来。

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的,手心手背都是肉。

两个亲生儿子,沈氏还是希望他们越来越好的。

许静姝看了燕明轩一眼,点了点头,燕明轩说道:“说实话,府上这些银钱,也是老一辈们,母亲和祖母你们慢慢积攒下来的,连着明荞管家,才有今日。

我不过占了一个长字,所以能继承燕国公府的爵位,但是说实话,在我心里,我和明烨是一样的。”

都是嫡子,也都上进,其实明烨比他还要聪慧一些。其实兆州水患,要不是得益于家里的银钱,燕明轩就算想为百姓做事,也没有那个能力。

到时就不是升官,而是被贬了。

还有,燕明轩也想过,这回的确走运,若是平日里,拿着自己的银子去帮百姓做事,皇上肯定会疑心,想朝廷是缺吃还是少穿了。

所以说,跟着住在一块,燕明轩是愿意的,这些不属于他,怎么分配全凭父亲母亲做主。

承爵不分家很好,再说了,明荞还没嫁人呢。

章辛媛笑了笑,“明烨没在这儿,但我觉得这个法子好,我是乐意的。”

沈氏道:“你父亲大概十一月底就回来了,到时候我跟他说一说,再给你写信。静姝这回回来,可还打算跟着去?”

许静姝摇摇头,“儿媳该留在家中的,熙宜也这么大了。”

夫君重要,孩子也重要,长辈更重要。

也不能光围着夫君转。

等两年明荞就成亲,况且常州离盛京不远,可以去小住一阵子,没必要非跟着。

沈氏点点头,章辛媛若是想去陪着燕明烨,那就以后再说,不必今日把所有事儿全给说了。

“你们舟车劳顿也累了,先回去梳洗歇息,等晚上咱们一家人一块儿吃个饭。”

沈氏还记着另外一件重要的事,许静姝生的小公子名字还没起呢,其实已经取好了,只不过没告诉他们,沈氏取的,一个曜字。

章辛媛肯定是忍不住比较的,延有延续的意思,曜有明亮的意思,不过两个字都不错,也说不出婆婆喜欢谁来。

她没想到竟然会承爵不分家,不过这样也挺好,家和万事兴,她可不想当那个搅屎棍。

很快就到了晚上,家宴一桌好菜,也比往日热闹得多,燕明轩三人去兆州,在那里清苦些,自然是许久没吃过这样的好菜了。熙宜什么都喜欢吃,又有沈氏和燕明荞给夹菜,最后吃得肚子溜圆。

她一个小姑娘,吃了两只蟹,好多菜和两碗饭,委实不少。

沈氏不由道:“以后你们夫妻俩再去哪儿,熙宜就在家陪着我!”

这是去做什么了,别的地方哪儿有盛京好。

燕明轩其实也有些自责,妻儿跟着他还是受苦了些。

燕明荞觉得可能是苦了点,但不缺吃少穿,又在爹娘身边,就很好了。

现在是最好的时候,长兄在,侄女也在,一家人和和乐乐的,谁都高兴。

不仅是燕明荞高兴,就连虞小娘她们也高兴。说真的,只要府上越来越好,她们的儿子日后也能越来越好,就连女儿的亲事上也会更好相看。

至于燕国公这个人,当初老国公去世,她们这些妾室都没去萧阳,算着也有快三年没见了,现在早就把燕国公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九月中旬,燕明轩去常州赴任,沈氏这回放心多了。

今年盛京冷得早些,九月底就下雪了,比去年早了半个多月。

从九月份到十月份,一共下了两场雪,等到十一月份,天已经冷得让人不想出门了。

十一月月初是陈小娘的忌日,中旬十三这日沈氏要带着府内的小辈们祭奠老国公。

沈氏估计着,月底燕国公就能回来了。她觉得她还算了解燕国公的为人,他在萧阳待了三年,萧阳自然是比不上盛京的,如今孝期终于满了,哪怕是在冬日,下着大雪,他爬也要爬回来。

只不过,承爵是说好的事,倘若燕国公不愿意,他又不止明轩明烨这两个儿子。

燕明泽不是出府另过了吗,燕国公要是硬气些,也过去就是了。

那么喜欢燕明泽这个儿子,跟着去呗,沈氏绝对不拦他。

十一月底,二十八那日,晨起还下着雪呢,门房的几个小厮正在门口扫雪,然后就看见两辆马车从巷口驶进来。

定睛一看,好像是萧阳的马车。

那个很机灵的小厮本应该这会儿立马去正院禀告,从城门就守着,让夫人她们出来接,但是这么厚的雪……

夫人和五姑娘出来多冷啊。

第132章 像个外人

有门房小厮想快点跑正院去通禀, 这种事肯定能领赏。但是这个小厮一把把人拽住,跑得贼快。

一边跑还一边喊,“我去吧, 让我去吧!你……你们照顾好国公,这下这么大的雪,路不好走的!”

那小厮往地上呸了一口,和同伴说道:“这天天的,就显出松叶机灵来了!”

这些在燕国公府干了好多年活的小厮们对燕国公回来还是极其高兴的, 几个人连忙赶过去, 候着等马车停下, 马车挺好, 就候在旁边。

说不住公爷一高兴就给赏钱了呢。

有人还问拉车的马夫, “可是公爷回来了?”

车夫冻了一路, 可算到了, 脸上难免带了两分笑, 乐呵呵地说道:“正是, 要不是这着雪, 路上耽搁了几天, 不然早就到了。”

小厮们态度殷勤,有人把矮凳搬了下来, 有人给扶着凳子,还有人给掀开帘子, 又是挡着风雪, 又是撑着伞,一群人喜滋滋地候着, 才把燕国公候了出来。

萧阳地处盛京以北, 气候严寒, 所以宁氏从前都是去萧阳避暑,冬日那里也比盛京冷一些。燕国公从那边回来,头上戴着灰色的毡帽,身上披着大氅,人比三年前瘦得多,也显出几分老来。

雪还在下,他眯着眼睛看了看燕国公府的门庭和门匾,熟悉中带着点陌生,可真是太久没回来了。

他理也没理那些小厮,就下了车。

盛京没有萧阳冷,燕国公还是觉得在盛京好,在萧阳守孝这三年。第一年要吃素,日日祭拜,后面那两年虽然不用这样,但是不能离开萧阳,更不能近女色。若是被别人发现了,必定受弹劾,然后给燕国公府招祸。

大是大非上,燕国公没错过,而且有宁氏盯着,他这三年过的是苦日子。

还是回来好啊,回来好。

不过想起回来要做的事,燕国公脸沉了沉。

他这还没死呢,就惦记着他的爵位了,只不过宁氏劝他,要为国公府考虑,又说燕明轩上进,能撑得起门楣,而他没个一官半职,要爵位有什么用。还说连沈氏这些年都不晨昏定省了,管家的事都交给了两个儿媳和明荞,燕国公得向着沈氏看齐。

就算顾全大局,也该把爵位给明轩。

况且,孙子都有了,何不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要个爵位还有什么用。

这回必然是要削爵的,可燕国公觉得他还年轻,他今年才四十一岁,老国公这个时候,还在朝中任职呢。而且说句实在的话,他现在本来就没有官职了,倘若连爵位都没了,这府上还有他的容身之处吗?

燕国公想了,要承爵也可以,但是得让燕明泽回来,否则,他绝对不答应。这明轩是当大哥的,爵位都给他了,难道心眼小的……还容不下一个弟弟?

那就太让他失望了。

其实,燕国公这么做也有他自己的道理,他觉得膝下这么多儿子,明轩是长子要承爵,明烨也跟沈氏这个嫡妻一条心,其他儿子还小呢,虞小娘她们最听沈氏的话,他是做父亲的,自然希望儿子们围着他转,来逢迎讨好他。

燕明泽是这样,可燕明轩和燕明烨已经长大了,翅膀硬了。真等爵位传了,那他这个做父亲的,就更不像个父亲了。

只不过,燕国公看着空空的大门口和扫得干干净净的道路,彻底呆住了。

小厮们看燕国公走得很快,后头跟着的人也没个给赏钱的意思,也不好上前去问。

大雪把大门两边的石狮子都盖住了,就露出两个眼睛,显得有几分凄凉。燕国公虽然身边围着的小厮多,可是,一个亲人都没有,他不解,为何沈氏她们没来门口等着。

今日不是二十九吗,书院难道没放假。

怎么一个人都没有。

燕国公根本不觉得雪大,他可是从萧阳回来,一千多里都赶回来,冒着风雪呀,而从院子里走到大门口能有多远,怎么就没人来接他?

燕国公对着门房小厮怒道:“夫人呢,虞小娘她们呢?你们没人去城门口等着吗!”

小厮被吼得一愣,“夫人在正院呢吧,今日下雪,小的们以为没人出门的,就没去城门口等着。”

下这么大的雪,多冷啊。

*

再说松叶,跑回府中之后,他就停了下来。

他寻思,跑那么快做什么?真要等夫人和五姑娘来大门口儿迎着呀。这公爷也又不傻,自然不会在门口冻着哩,肯定自己会去正院的。

那肯定要慢一点,但是吧,还不能太慢,不然公爷动怒,受罚的还是他。

松叶看着路边的雪,心里有了主意。

沈氏正在屋里喝茶看书的,燕熙宜和延哥儿也在这儿,有丫鬟带着玩呢。

但曜哥儿还太小,冬日天冷,不好出屋。

沈氏时不时和孙女说句话,熙宜这样,倒是让她想起明荞小时候,不过熙宜没明荞聪慧,总不想上学,这个还是得管管的。

月底放两天假,燕熙宜就在沈氏这儿,平日放假也会去燕明荞那儿,这是许静姝嘱咐的,多陪祖母和姑姑,一方面多露露脸,另一方面,沈氏和燕明荞是真心喜欢燕熙宜的。

小姑娘还不懂什么是孝顺,这份感情最难能可贵。

许静姝知道两个小姑子嫁得好,多过来没有坏处。

而延哥儿也是章辛媛故意抱过来的,深究跟许静姝的缘由差不多,一早就送过来了,她则要和许静姝一起理账管家。

本来章辛媛是想着,九月份许静姝一回来就把管家的事慢慢交出去,她先教许静姝,然后等许静姝学会了,自己不就能清闲了。

再说,她毕竟不是长媳,以后许静姝必然要管家的,她霸占这个做什么,况且这么多东西管着也累,还不如多去正院跟母亲小姑子吃吃饭呢。

不过,许静姝自认为能力不足,也没办法像燕明荞一样一个人管一大家子,所以她就跟沈氏言明,两个人一起管着。

许静姝为主,章辛媛为辅,从九月初到十一月底,两个月的时间,虽然大部分都懂了,可许静姝还东西弄不明白呢,所以,今儿下了雪,两人还是去了账房。

燕明荞不用管府上的事,就在屋里看书呢。今早不用请安,下雪这么舒服的天气自然要睡个懒觉。

等天亮了慢悠悠起来,早起吃了碗汤面,金黄色的汤底,淡黄色的面条,就比头发丝粗一点。

单吃就很香,也不会软,很有嚼劲。不过燕明荞局的不够辣,所以又加了两勺油辣子,这吃完身上都热乎乎的,连汤婆子都不用抱。

吃过饭就在屋子里看书,如今不用看账本,她这几桩生意还有丫鬟盯着,所以更多的时间,燕明荞就拿来看书练字了。

她还挺喜欢看书的,看书练字,一上午就过去了。

下午睡个午觉,醒来弹琴画画,偶尔会绣些小东西,这一日就过去了。

冬日出门少,也不怎么去太傅府,跟顾言一个月见个一两次,但对燕明荞来说,已经不少了。

沈氏如今过的也是这样的日子,所以当丫鬟进来通禀,说门房小厮来了,沈氏连书都没放下。

“叫他进来吧。”

松叶看着有点狼狈,头上沾着雪,袖子和下边衣摆都脏了,好像摔了似的。

“夫人,公爷回来了,小的们没想到公爷今天回来,就没去城门口候着,公爷如今已经到大门口了,估计过会儿就该到正院了。”

松叶不动声色地揉了揉腿,沈氏问道:“这是怎么了?”

松叶嘿嘿一笑,“小的着急,怕耽误了正事,所以跑着过来的,然后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没赶快多少,反而耽搁了一会儿。”

沈氏却是一点都不急的,最好出门的时候燕国公就到了,不然这么冷,谁愿意出门。

“宁湘,你让人去各院,把公爷回来的消息告诉了去。宁夏,你把这小厮送出去,拿点好的伤药。”

松叶忙点头,跟着宁夏退了出去,不过自然不能只拿伤药,赏钱也少不了的。

他觉得还是他机灵,若是夫人看重这事,早就吩咐了,和下雪可没关系。

沈氏把书放下,燕国公这么快就回来了。她其实早就想过这件事,虽然婆婆信中说让明轩承爵,但是依她这二十几年来对燕国公的了解,他肯定不会那么轻易地就把爵位给让出来。

不过这也等了许久,不在乎这一个月两个月,且先这样,就晾着他吧。

燕明轩也不在盛京,燕国公想拿乔,可也得有人看才行。

得让他知道,不是求着他传爵位,而是他要讨好燕明轩,才要传爵。

沈氏理了理衣服,慢悠悠地把书放回书架,又让丫鬟看好熙宜和延哥儿,这才往门口走。

沈氏刚出门口,燕国公就到了,人在正院门口,正大刀阔斧地往这边走呢。

从大门口到正院,一刻钟的脚程,尽管燕国公有意放慢,可是,从正门走到正院这一段路,除了见丫鬟来来往往跟他行个礼,别的人是一个都没有见到。

燕国公的心里有些凉,大门口没人,这儿也没人,哪儿都没有

人都去哪儿了,燕国公觉得,自己人是在这儿走着,可没人看得见他。

等进了正院,可算看见沈氏了,只是沈氏的神色淡淡的,草草地行了礼,“公爷可算回来。”

衬着这冷冰冰的雪地,加上沈氏冷冰冰的神色,就算这是欢迎他回来的话,燕国公却听得心里也凉飕飕的。

不过这个嫡妻一直就这样,燕国公也不是头一天知道了,能高兴他回来就怪了,但是虞小娘苏小娘她们肯定是想他回来的,毕竟在主母手下讨生活不容易,他回来还能给撑腰做个主。

还有那些年纪不大的儿子们,这两年多过去了,肯定大不相同,想念他这个做父亲的,谁能不想念父亲。

第一年前几个月守孝时,燕国公还难过得直哭呢,只不过后来时间久了,也觉得待够了。

对了,还有明荞,他可没少给明荞好东西。

燕国公道:“外面冷,夫人先进去吧。”

沈氏点了点头,侧过身落在燕国公后面,跟着进去了。

燕国公许久没回来,正院很多地方的布局摆设都和原来不一样了,屋里暖烘烘的,仿若春日。

许多摆饰换了新的,更名贵更好看,跟原来大不相同。

燕国公看沈氏,觉得她这两年好像没什么变化,脸上上着淡妆,一点都不像操劳过的样子。

衣裳也是柔软的绸缎,头上首饰看起来更是珍贵得不得了。

燕国公下意识看了看自己,他衣裳没有沈氏的好,而且人比着沈氏……是老了的。

沈念安不过比他小三岁而已。

忘了几年前了,燕国公还觉得沈氏没有孟小娘她们好看。

沈氏见他怔怔地看看这看看那儿,一副大受打击的样子,笑着道:“公爷愣着做什么,怎么不把大氅解了,这屋里多热呀。”

燕国公嗯了一声,由着丫鬟解了大氅,然后坐在了椅子上。

茶水是温热的,点心是没见过的新样子,燕国公有些无措,明明萧阳也不差,但他一回来,就跟个土包子进城似的。

“虞小娘她们呢?”燕国公无话可说,就捡了这么一句。

跟沈氏待着,他不太自在,熙宜跟原来不一样了,那个小的应该是延哥儿,还不会说话,胆怯又好奇地看着他。

沈氏道:“这两日下雪,我们没想着公爷会回来,所以公爷到了才去传话,不过应该很快的,估计一会儿就到了。”

沈氏也坐下了,问道:“公爷是哪日回来的,如今路上可不好走。”

燕国公咳了一声,道:“十六回来的,路上是下了雪,耽搁了几日。”

沈氏又道:“母亲身子可还好?”

燕国公点了点头,“还算硬朗。”

他觉得沈氏声音温温柔柔的,但听着就不舒心,于是道:“你不用担心萧阳那边,都挺好的。”

沈氏也只是随口一问,她道:“宁湘,你再去催催。”

燕明荞听到消息就过来了,在正院门口还碰见了大嫂二嫂,她们两个人走得有些急,三人对视了一眼,也不好在正院门口堆着说话。

许静姝道:“外面天冷,咱们先进去吧。”

章辛媛倒没什么,反正承爵跟二房也没啥关系,公公回来就回来。

燕明荞则点了点头,跟着两个嫂子说道:“父亲回来了是回来了,不过应该还和往日一样,没什么区别。三哥又不在,嫂嫂们放心吧。”

许静姝大约明白燕明荞的意思了,其实就是看婆婆的,她是做儿媳妇的,夫君不在,本来跟公公也没什么话可说。

只要孝道尽了就好。

燕明泽不在,也挺好。

许静姝挺庆幸的,燕明轩和燕明烨这俩兄弟感情很好,不然又得添许多波折。

三人先到的,屋里只有沈氏他们在,进屋之后规规矩矩地给燕国公行了礼。

章辛媛这个儿媳妇,燕国公连见都没见过,自然免不了有几分生疏,许静姝是长媳,但是公公和儿媳之间本来就隔着一道,问过安之后什么都没说。

再说燕明荞,跟燕国公本来就不够亲,两年未见,如今也是快十五岁的大姑娘了,自然不可能跟父亲撒娇,三人也就是问了问萧阳如何,宁氏身体可康健,就把燕国公心里弄得不耐烦了,也不问问他身体怎么样了,光问这些没用的。

而等到虞小娘她们过来之后,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

虞小娘她们对燕国公也有些生疏,而且说实在话,儿子都十几岁了,自己都三十多了,膝下也大多儿女双全,自然就没有那个心思去争宠了。

再说经过这两年,这么乍一看,燕国公也没有从前好看,人老了,皱纹也多了两条,坐在夫人旁边,可不够看。

真是,一回萧阳,就是不一样了。

这人都是比较出来的,从前燕国公在府上的时候,她们的日子反倒没有这两年燕国公不在府上的时候过得好。

夫人会给她们银子,只要安分、听话、懂事,就有好日子过,对她们的孩子也好,一视同仁,那既然如此,为何还要盼着燕国公回来呀?

而且这么大的岁数,她们可不想再生孩子了。

就连从前跟孟小娘争过宠的苏巧慧也是这般想的,她觉得燕国公还没有夫人靠得住。当初小产,燕国公都没问几句,也没把孟小娘怎么样,还是夫人照顾她,现在还给她容身之所。

虞小娘她们是妾室,从前最拔尖、最爱争宠的孟小娘已经没了,她们这些人又都听沈氏的话,沈氏没开口之前,她们是不会开口的。有人甚至低着头,想裙子上的花样子。

几位小公子排排站着,连着燕明芸她们,也都站着,只有年纪最大的燕明荞,坐在了沈氏旁边。

众人不说话,还是沈氏开口道:“公爷在萧阳待了两年,都不想念明远他们的吗?快跟他们说说话呀。”

“明远,你也同你父亲说说,你功课如何?”

沈氏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燕明远立马往前站了一步。

燕明远说了一通,他功课还不错,他今年十岁,先生还夸过他。只不过燕国公现在也不懂这些,听也听不太懂。

两个小女儿,虽然不露怯,但也好奇地看着燕国公。其中一个是从前孟小娘的孩子,那会儿燕国公还很喜欢明芸,但是燕国公去萧阳的时候,明芸还小,毕竟当初守孝,也不是谁都去了。

现在跟个陌生人似的,也没跑过来喊他父亲。

一时之间,燕国公心里百感交集,“好了好了,你功课不错,是你自己上进,也是你母亲教导得好。”

燕明远说道:“母亲的确常常教诲孩儿,要努力上进,友爱兄弟姐妹们。”

燕明远是虞小娘的儿子,虞小娘说道:“公爷不在府上的这些日子,大事小事都是夫人操持,五姑娘也会帮着些。就是我们,什么都不干,光坐享其成了。”

燕国公觉得虞小娘这话里有话,好像在点他一样。而且明远说友爱兄弟,这是说谁不友爱兄弟吗。

还是沈氏摇了摇头,“公爷你别听虞小娘她们乱说,哪儿有,这两年府上的事儿都是明荞操持,然后辛媛和静姝也帮了不少,我这光在屋里看书了,没费什么心,都快闲出病来了。不过她们做得也的确不错,公爷等梳洗之后,好好在府上转转就知道了。”

燕国公在心里深吸了口气,说道:“的确,舟车劳顿,我的确累了,先休息吧。晚上咱们一块儿吃个饭,一家人也算团聚了。”

若说回来之前,燕国公的心就像一盆炭火,想孩子围着他转,全府上下都听他的,但现在火已经被浇灭了。

他本来还想趁沈氏提承爵的事时,说说让燕明泽回来,可沈氏不提,若是他提……沈氏自然不可能同意。

而且,他若先提,自然就落了下风。

可是……要是沈氏一直不提,那怎么办。

而且如今这情形,他回来和没回来,有什么区别吗。

晚上家宴,也没出现燕国公想象中的一群人围着他转的场景。还是沈氏张落一家人用饭,而且身边还有熙宜,得照顾着,众人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几个妾室会说起时兴的花样和料子,沈氏会问许静姝和章辛媛两个孙子平日吃什么,燕明荞是沈氏做什么她就做什么。

这一桌人很少有人跟燕国公说话。

燕国公也很难插进去嘴,他甚至想,就算燕明泽真的回来了,这个家还能有他的容身之处吗。

沈氏会让燕明泽回来吗。

他回盛京前,宁氏和他说,好好过日子,别拿着这个事不放,无论如何明轩都会承爵,干嘛不痛痛快快的。

惹那么多烦心事出来,最后被怨了,那燕明泽就算回来了,也没明轩上进,反倒是两头落不着好,何必呢。

燕国公道:“念安啊,我这也回来了,什么时候跟上头递折子,让明轩承爵呐。”

第133章 年关

自古以来都是长子继承家业, 也由长子养老,燕明轩孝顺,也出息, 燕国公压根就没想过让别人养老过。

燕国公难得聪明了一回,母亲说得没错,以后他还要指望着燕明轩养老,何必现在把事情弄得难堪,让谁也不高兴。既然让燕明轩承爵, 那就高高兴兴的。

他是见过沈氏怎么对待老国公和老夫人的, 很是孝顺。孝字压人是不错, 可给好吃好喝的是孝顺, 言语关心儿孙膝下环绕也是孝顺。

明轩和明烨都长大了, 又都娶了媳妇儿, 这两个儿媳妇一看就听沈氏的。况且明玉和明荞的婚事都不错。他的后半辈子, 还得靠着儿子和女儿, 惹他们不高兴, 他后半辈子就没指望了。

燕国公是真怕了, 怕他提让燕明泽回燕国公府的事后, 沈氏一个不高兴,他在这府上的境况, 比现在还难堪。这些妾室好像不是他的,是沈氏的。

看虞小娘和苏巧慧, 围着沈氏献殷勤, 都没人理会他。

明泽去了县城赴任,一时半会儿也回不来, 管他干什么。燕国公觉得自己都管不了了, 他的境况都不怎么好, 府上都没人愿意搭理他,他哪还有闲心管燕明泽。

所以燕国公才会当着府上妾室孩子的面,跟沈氏提燕明轩承爵的事。

也是给沈氏个台阶下,他以为沈氏至少能高兴一点,谁知沈氏就笑了笑。

燕国公最清楚沈氏面上笑和心底笑的不同之处了,就像明玉明轩定亲成亲,笑就和现在不一样。

他心里直打鼓,“怎么了。”

沈氏说道:“明轩现在不在盛京,而且公爷刚回来,怎么也得休息几日,不必先忙活这事的。快吃饭吧,看公爷都没怎么吃,可是做得饭菜不合胃口?哪道菜不好吃,就让下面人换了。”

哪里是饭菜不合胃口,在萧阳这几年,燕国公并不怎么重口腹之欲。

后来多是陪着宁氏用饭,宁氏口味清淡,且萧阳的饭菜是没有盛京好吃的,也没有这么多花哨东西。更何况萧阳燕家是他弟媳管,没有燕国公府这么富裕,所以燕国公也不好意思提各种乱七八糟的要求。

要是往常,肯定吃好喝好,只不过今日心里有事,所以没顾上吃饭。

“过阵子也行……倒是不急,不过我这赶回来也是为了这事,你放心好了,明轩真的长进了,哈哈。”燕国公干笑着道。

但沈氏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刚回燕国公府的时候,燕国公可没说这些话,脸色也不像现在这样。如今不过是看清了自己在家中的位置,所以又想讨好罢了。

不过,沈氏也不在意他心里想什么,儿子能顺利承爵就好,理会那么多做甚。

沈氏说了句场面话,“他自己上进是没错,不过也有静姝在一旁规劝的功劳。明轩能挣功名,离不开家中的每一个人,当然也有公爷的功劳。”

燕明荞低下了头,她觉得她对父亲有一点不孝顺,不然也不会在这种时候想笑了。

不过母亲说得也没错,因为父亲于他们有生恩。就算父亲没怎么管过他们,但是生恩摆在这里,没有父亲,也就没有他们,那自然是有一份功劳在的。

燕国公吃了口菜,惭愧道:“夫人这话说的,我在萧阳守孝,能帮得上什么忙。这府上还是多亏了夫人操持,还有这些孩子们,才能这么井井有条,我敬夫人一杯。”

这么多人面前,沈氏也不会不给燕国公面子,她饮了一口酒,然后劝燕国公快些吃饭,不然一会儿饭菜都凉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燕国公的错觉,总觉得说了这些话之后,沈氏对他的脸色好了点。还有虞小娘她们,也是,看沈氏给他夹菜,就会过来布菜,一直说他去萧阳辛苦,这回燕国公好好吃了几口饭。

家宴过后,虞小娘她们就回了各自的院子,许静姝和章辛媛也带着孩子回去了。

沈氏留燕明荞一块打点收拾了收拾,没急着回正院。

她对着燕明荞说了几句话,“你年纪还小,顾言心思也都在你身上,所以就觉得好,但是凡事都得留个心眼。”

“从前你父亲也挺不错的,也不知为何,慢慢地就变成了这样。”沈氏道,“你的兄长姐姐们都成亲了,如今就剩你一个。原本还觉得时间过得慢,可看你父亲回来了,马上就还有一个月就过年了,我想着再有一年多,你也要嫁人了。”

一天天就是这样过去的。

沈氏只是感慨,原以为燕国公会自己拗着性子拗几日,谁知道还不到一天,自己就改口了。她自然希望女儿成亲之后婚姻美满,只不过这天底下男人都这样。

多个心眼总比没心眼得好。

“生意还是得做,你要有自己的事儿忙,别一门心思都放在顾言身上。”

日子是自己过的,这是沈氏这个当母亲的唯一能叮嘱的。

燕明荞乖乖地点了点头,其实她觉得母亲最不容易,要顾虑这个顾虑那个。现在她看见熙宜,就想起自己来。熙宜今年六岁,当初她来正院的时候,也是这个年纪。

如今都长这么大了,就像母亲说的,再有个一年半多,她就要嫁人了。

不过在她嫁人之前,大哥能承爵,大嫂、二嫂能孝顺母亲,还有熙宜、延哥儿他们,都能逗母亲开心,她就算嫁人也是放心的。

到时候常回来看看,她也不担心母亲会孤单受欺负。

父亲回来,至少没说别的,也是好事。怎么说,这个年都能安安生生地过下去。

母女俩也没有在这儿留太久,然后就一同回去了。燕明荞得回荞安轩,沈氏还得回正院。燕国公今日才回来,总不能立马就给推到妾室那里去,不过两人年纪都这么大了,同床共枕而已,沈氏也无所谓。

十一月就三十天,燕国公回来的第三日,就进了腊月。府上的几位小公子一大早就要回书院,而明芸熙宜她们也要读书。

至于让燕明轩承爵的事,还是初二这天,燕国公又跟沈氏提了一遍,沈氏这才点头同意。

燕国公就觉得,这根本就不是燕明轩和沈氏求着他想要继承燕国公府,而是他求着沈氏要把燕国公府给送出去,这让他心里怪不得劲儿的。

明明想要沈氏提,这回彻底落了下风。

不过沈氏对他好了点,府里人也是,让燕国公终于有了归家的感觉。

燕国公肯定要往上头递折子,只是他如今没有官职,还得进宫一趟,托太妃说说话。而且就论承爵这事儿,虽然对燕国公府来说是件大事,但是对皇上来说,只是一件小得跟芝麻大小差不多大的事。

朝廷事务繁忙,等皇上看见这封折子,还不定几日后呢。

所以沈氏也不着急。

腊月有几个节日要过,先是腊八,得煮腊八粥吃,今年燕国公府就不打算去城外施粥了,因为盛京这边大丰收,穷苦的百姓还真不多。而兆州一带水患,一家人就凑了一千两银子,送去了那边,施粥施米,也算是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燕明荞初一的时候还和顾绵去上香了,捐了香油钱,保佑兄长承爵,一切顺利无恙。

腊八这天就是喝腊八粥,燕国公府的腊八粥是从昨儿晚上就开始熬的,真的是又香又甜。

一大早醒来,就闻见外面的甜香气了。

小火熬粥,米开花却不软烂,时辰足,所以各种米豆子和红枣的味道混在一起,闻着香甜,入口却不甜腻。

好吃在米香软,豆子烂而不散,粥汁浓稠却不是勾芡出来的,甜味更多是枣子的味道,隐隐有红糖味,但是一点都不腻人。

冬日天冷,燕明荞本来偏爱面汤米粉这类的吃食,一早喝了热乎乎的粥,觉得还真好吃,就让厨房的人装了一食盒,然后去了太傅府。

前两日刚下过雪,街上的雪还没化干净,哪怕在马车里,都能感觉到寒意。

到了太傅府,也没用通禀,燕明荞就跟着领路的小厮进府了,等到了内院,带路的人又换了一个,这就到了顾绵的院子。

虽然来过许多次,早已熟门熟路,但毕竟是别人家,肯定得有人带着才行。

谁知进屋之后,看见顾绵病恹恹地躺在床上,脸色惨白,浑身上下盖着厚被子,光燕明荞能看见的被子就有两床,从脖子到脚都盖着,就露出一张小脸来,看样子还没梳洗过,当真是可怜至极。

燕明荞小声问道:“你这是来月事了?你不是不疼的吗,冬日里又摸不到凉,怎么成这样了?”

顾绵点了下头,先嘶了一口又小心翻了个身,冲着燕明荞躺着,“原来的时候是不疼,不过前阵子我兄长不是做了抓雪球的夹子嘛,你也有,你的是个兔子,我的是个鸭子。前两日下雪,我在外面玩儿了半天,夹了有二十来个雪球,然后还和丫鬟们打雪仗来着……哎嘶……结果月事提前了不说,还这样疼。”

说起打雪仗夹雪球的时候,顾绵眼里还有亮光呢,不过说完又疼得直皱眉。

燕明荞当然记着那个夹雪球的,就是两块木头弄了一个夹子,中间是铁丝弯成的弹簧,木头中间挖了兔子的形状,用力把雪加到里面,使劲压压,出来的就是一个兔子形状的雪球。

巧思难得,不过知道怎么做之后还挺好做的。因为这个特别好玩,两个人还做了桩小生意,这才十几天,就赚了不少银子了。

可是好玩儿是好玩儿,但也不能这么玩啊。那么冷的天,玩半天,不着寒气才怪。

燕明荞道:“你就躺着吧,被窝里多弄几个汤婆子,等暖和过来发发汗,就不怎么疼了。可喝了姜水,姜水最是驱寒。”

顾绵摇了摇头,“那个太辣了,喝了几口我就没喝了,也不好喝啊。”

燕明荞无奈叹了口气,把饭盒打开,问顾绵的丫鬟要了碗和勺子,“我带了腊八粥过来,你好歹吃一些,不然肚子难受,胃里也不舒坦的,就更难受了。我喂你,就这样吃点吧。”

燕明荞估计她早饭也没吃,粥拿出来顾绵就闻到香甜的味道,本来肚子就饿,肚子疼着,连着胃也不怎么舒服,就是不知道好不好吃。

不过,燕国公府的饭菜一向比太傅府的好吃。

顾绵坐起来了一点,看着燕明荞笑了笑,“明荞你可真好!”

燕明荞笑了笑,“喂你喝粥就好了呀,张嘴。”

燕明荞把粥吹了吹,顾绵尝着,不烫却热,入口有甜味,是那种微甜,一点都不齁嗓子。

软糯的米,浓稠的粥,虽然肚子还疼,但喝下一口,已经比刚才好受多了的。

顾绵道:“怎么比我家做的好吃这么多,好香软。”

燕明荞道:“里面好像还有糯米花胶,所以才会浓稠一些。张嘴快喝吧,多喝点,一会儿就不疼了。你也记着点,下回少贪凉,就算不来月事,那雪也不是一直玩的。”

顾绵这回吃到了枣子,她点点头,笑着道:“知道了,虽然好吃,但我也不全吃了,给我哥哥留一点吧。”

燕明荞脸有些热的,“带给你的,由着你怎么吃都行。”

给顾言也行,给别人当然也行,反正她今日是真想带来给顾绵尝尝的。

顾言能吃到就更好啦,虽然她和顾言定亲了,但是顾言一个月休三次,她平日里也有事,自不可能每次休沐都见面。

一个月大约见个一两次,偶尔也会写信,但次数不多。

更多时候是通过顾绵送些小东西,给顾言的大多是她觉得好吃的吃食,白日她给送过来,只要多送一点,晚上顾言就能吃到。

顾言就会弄一些好玩的,给她和顾绵玩,好玩是真的挺好玩,不然顾绵也不会玩到肚子疼了。

其余的就和往常一样,就算见面两人独处的时间也不多,最多是一块儿说些话。其实,燕明荞现在除了舍不得沈氏,她自己还挺想嫁人的。

如果能和顾言生活在一块儿,肯定有意思的。

他怎么就能想出那么有意思,还乱七八糟的事来呢,去年那只冰兔子慢慢就化了,今年有夹子,想要多少只兔子都可以,她自己就能弄出一模一样的来。

就是太舍不得母亲了,要是母亲能跟她一起就好了。

喂顾绵吃完了腊八粥,等顾绵肚子没那么疼了,燕明荞就让她先睡下,自己回了燕国公府了。

她们两人,也不必非强撑着留饭。

不过她回去之后才知道,父亲往上递的让大哥承爵的折子,皇上准了。

只不过在越朝,这种公侯伯爵,都是三代一削,不然朝中就太多国公侯爷了,想要封侯加爵,得立功才行,还得是大功劳。

像镇北侯得立战功,而安康侯是于江山社稷有功,所以才得以加爵。

而祖父是第一代,父亲是第二代,大哥正好是第三代,也正好赶上削爵。

燕明荞原来还想着,会不会因为大哥立功,爵位就不削了,但是她想多了。

功劳不小,但也没那么大,大哥已经升官了,比起别人,能从七品到五品,已经不小呢,自然不可能再留着爵位。

而且从长远看,二姐姐嫁到了镇北侯府,她要嫁去顾家,就算皇上放心,也会提防着。

所以,现在这个结果是不错的结果。等大哥回来两日,就能把这件事办妥。

不过虽然是喜事,但沈氏没打算大办,想着一家人一块儿吃个饭就好了。首先因为这是削爵,其次,燕国公府在朝中、在盛京已经够引人注目的了,这事儿就不大操大办了。

家里人知道,然后给萧阳、靖安侯府、安阳侯府那边写信递个话,差不多就行了。

也正合了燕国公的心意,不过他很快就不是燕国公了,是老公爷。

等改换门庭之后,这就不是燕国公府了,而是燕安侯府。

不过沈氏相信,等十几年后,几个儿子还会挣得功名,光耀门楣。既已不是颓势,就看日后这些孩子们的了。

从老国公到她这一代,为燕明轩他们做的事已经够多了。

而许静姝是实实在在地松了口气,这回承爵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不用燕明轩去为她请封诰命,她都是燕安侯夫人。

不过,明荞出嫁,就没有燕明玉她们风光了。侯府的姑娘和国公府的姑娘不一样,所以嫁妆得多一点才行,许静姝这个当长嫂的,也是拿燕明荞当亲妹妹,打算多留些银子给明荞陪嫁。

当初在青华县,银子花了不少,这一年多慢慢攒,等燕明荞嫁人了,也有不少钱呢。

燕明轩是年底提前两日回来的,正好赶在圣上封笔前忙活承爵的事,还能在家里过个年。

常州离盛京近,若是在兆州,年假这几日都赶不上回来的。

就像燕明烨,因为回来也待不了两日,过年就不打算回来了。

章辛媛也理解,她现在也没心思想燕明烨,这阵子最忙,她和许静姝要操持给各家送年礼的事。每到这个时候,章辛媛就很佩服燕明荞,一个人的时候也能把府里管得井井有条,可真是又聪慧,又能干。

真是便宜顾家了。

她和许静姝两个人,都得忙得团团转。燕明轩、燕明烨现在都已经为官了,要给他们的好友、上峰以及从前的老师送年礼。

这么看下来,燕安侯府的亲戚还不少呢。

过年就是走亲访友多,燕明轩如今也会拜访朋友,出门饮酒,等到二十九这日,顾言一大早就来燕安侯府送年礼来了。

逢年过节,都是顾言亲自送礼过来的,两坛好酒、两盒茶叶、点心两匣,还有给沈氏准备的燕窝,给燕明荞单独送的好看的料子。

比中秋的节礼要贵重,但也没有贵重太多,不过这也是顾言精挑细选的,他知道燕家不缺什么,送礼不过是维系关系罢了。

但精心准备,燕明荞肯定会高兴,脸上也会有面子,这些他都知道。

沈氏看着年礼,贵精不贵多,倒也还挺舒心的,顾家挺会办事,毕竟顾言还有兄长在。

沈氏就让丫鬟把燕明荞叫来,让她跟顾言单独说说话去。

燕明荞请顾言去花园的凉亭那儿喝茶了,前两日大嫂把凉亭的八个角都弄上了帘子,桌子和石凳也收拾干净了,还铺上了软垫子。

原先燕明荞还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这回可算清楚了,来客人说话能来这里,省着大冷天的还去外面挨冻。

燕明荞瞧着顾言比上次见面好像高了点,大约是冬日衣服穿得厚,所以人显得更结实了点,但不壮,看着很好看。

她煮了奶茶,想给顾言倒杯,然后被顾言执意把茶壶接了过去,“我来就好。”

燕明荞就由着他去了,两人在这坐着也不能干瞪眼,她问道:“那你们这回休沐,初几才上职呀?”

顾言看了燕明荞一眼,今日她穿得也好看,斗篷是红狐狸毛的,衬着她人更白了。

顾言看燕明荞一直等着自己回答,忙回过神来,他喝了口奶茶,“嗯,初六上职,一共放七日。我这你也知道,过节也会放一日,翰林院不需要人轮值,还挺好的。”

除了春节放得多,清明、农忙,再加上端午中秋,能放四日。

顾言道:“对了,成亲还能放五日假。”

得提前一日准备成亲,然后成亲后第三日回门,差不多回门第二天就要回去上职了。

燕明荞把茶杯放下,还好没喝,不然准得呛到,什么成亲放五日呀。

真是胡言乱语。

她能说什么,只能说还挺好,“五日还挺多的。”

顾言有点懊恼,后悔不该说这个,不过他到时候的确能放五日。

“对了,今日过来还有事想和你说,我和我母亲商量,能不能正月请期,把婚期定下来。”

如今只差请期了,婚期早日定下,顾言也能早点安心。

当初提亲,燕家的意思是,等后年再成亲,多留明荞两年。但是后年年前和年后也不一样,年前月份好像都不怎么好,但是顾言真的挺急的。

第134章 过年

是按月份来说, 后年开春成亲就很好。

二月份,初二龙是抬头,而且顾言都看了, 有好几个日子都特别好,是宜嫁娶的。

三月份正赶上清明,四月不好五月也不好,虽然也有人不在乎这个,照样成亲办喜事, 但顾言还挺在乎的。

六月份天又太热了, 七月份也是, 况且七月份还有中元节。

那就只能等到八月了, 其实八月也不错, 就是晚了点, 要真等到后年八月再成亲【公‘主/号[闲·闲/][.书.坊]】的话, 那还有一年半多。当然, 顾言自己是不愿意等一年半多的, 但是, 如果明荞想在家中多留些日子, 那肯定依着明荞的。

反正他说了也没用,肯定是要以明荞的心意为重。

燕明荞看了眼茶杯, 轻轻抿了一口,入口微甜, 带着茶叶的苦味, 就跟她现在心里一样。

嫁人她是愿意的,但不想那么早。其实她也说不好, 但是她是想多在家里留些日子, 多陪陪母亲。

熙宜他们就算再能逗母亲笑, 讨母亲欢心,可是毕竟是孙女,隔着一辈呢。她和祖母的感情,就没有和母亲的深。

其实十六岁出嫁,过了生辰,也不算晚的。

顾言和她说,估计也是为了心里有数,燕明荞道:“我想等过了后年的生辰着。”

顾言先是一愣,然后点了点头。

跟他想的其实也差不太多,明荞肯定愿意晚些出嫁,毕竟嫁了人之后,回娘家的机会就少了,哪怕同在盛京,也不能日日回去。

他见平日明荞和沈伯母相处,母女情深,自然是舍不得的。

“也好,八月份也有几个好日子的。”顾言笑了笑,“那正好,兴许等那时候,我就不是翰林修撰了。”

科举之后入翰林的臣子,为官之期三年,之后有继续留在翰林院的,也有去六部和各地任职的。

留在翰林院是最好的出路,跟着皇上议事,拟写条例圣旨,日后前途不可限量。顾言自然是想留下的,倘若留不下,能进六部最好,这样也能留在盛京。

能留在盛京,肯定比去地方任职来得好,而且,顾言也舍不得让明荞跟着他去别的地方受苦。

燕明荞看他这样,心里也不太好受,“你是不是觉得我嫁人晚,心里不高兴呀。”

顾言道:“我要说特别高兴,估计你也不信。我自然是希望早些把你娶回来的,但是伯母养育你多年,你的确应该多留在她身边,尽尽孝道。”

他移开目光,没敢看燕明荞的眼睛,“我觉得我们以后的日子还长,如今你多在伯母身边陪着,也是理所应当的。”

有诗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其实也才多半年而已,他和明荞年纪都不大,也没必要那么早成亲。

顾言觉得,他现在已经快要把自己说服了。

不过确实是这个道理,他好好上职,争取让明荞更风光地嫁进来。

燕明荞轻轻点了下头,“我的确舍不得我母亲,母亲身边就大哥、二哥二姐姐和我是亲生的,如果我走了,和其他的弟弟妹妹们也不亲近。所以我才想多留些日子,但你放心,我以后会常去太傅府的。”

顾言这回是真笑了,“好了,其实我上职,一日大部分时间都在翰林院,也没太多的时间跟你在一块儿,那我和家中说,等后年八月份成亲。”

省得燕家为难。

这么说也是怕燕明荞心里不好受,每日上职,那还有下职的时候呢。

“你不用担心我不高兴的,我能娶你就很高兴了。”这是顾言的心里话,明荞高兴他就高兴。

燕明荞低头笑了笑,“嗯,那你快尝尝这点心,好像是玉芳斋新出来的新花样。”

时常送过来,燕明荞也不太清楚这些点心都是什么味道的。

顾言依言拿起一块,咬了一口,见燕明荞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更仔细地尝了尝,“不是那么甜,吃起来挺有嚼劲的,还有点粘……这是什么做的?”

燕明荞道:“我也不知道呀,你喜欢吃,就带回去些,让绵绵也尝尝。”

顾言道:“今日就不了,我是来送年礼的,哪儿有还带东西回去的道理。”

顾言不方便在这儿久留,跟燕明荞说了一会儿话之后,就主动告辞了。

年礼是给燕安侯府的,但是绸缎都送到荞安轩了,只不过燕明荞现在不缺衣裳,所以就让丫鬟们全收到库房里去了。

二十九这天,府上丫鬟小厮收拾打扫各处,挂灯笼,贴福字和春联,府上张灯结彩的,热闹非凡

燕明荞院子也是如此,中午林香给院子里丫鬟发了年礼,二两银子并一匣子点心,一人还有两朵珠花。

像林香这种干活得力的,燕明荞还单独给了银子。

她觉得这些丫鬟年礼可以一样,上下都能高兴,但是想要其中一些人好好做事,光靠月钱和年礼可不行,那就得跟别人不一样才行。

不然什么都一样,无论做得好坏都能得赏,那谁还会好好做事。

而且她额外赏银子,林香肯定不会往外说,更不会问别人。这一来二去,比着银子,那干活就更卖力。

燕明荞就可以看书陪母亲,什么都不用操心。

年二十九只有一些人放烟花放爆竹,夜里还安安静静的,但等大年三十一早,天还没亮呢,燕明荞就听见外面放鞭炮的声音了,偶尔两阵大的声音,是烟花的声音。

从屋里面听,声音并不算太大,但一阵一阵的,醒了之后很难就再睡着。

而屋外还有丫鬟们在说话,声音也不大,但偶尔有人会高兴地笑两声,就显得荞安轩分外热闹。

又过年了,这就过年了,还真快。

燕明荞心里多了些喜意,先在心里说了声,小娘,又过年了,女儿都要十五岁了。您应该还好吧,等到明天,女儿就又长一岁了。

燕明荞在床上躺了一会儿,也不知道她这么大了去拜年,还能不能拿到红包。应该能的,母亲肯定会准备,每年都是一样的,刻着松柏的银饼。

大嫂二嫂也是,只要还没嫁人,她就是家里的小娘子。

她也得给熙宜他们准备压岁钱,按理说,只要还没出嫁的,都不用给家中小辈准备压岁钱,但是燕明荞现在已经赚钱了,而且赚的银子还不少,所以就准备上,高兴的日子嘛。

熙宜多拿一份压岁钱肯定高兴,这样一家人都能高高兴兴的。

她躺了一会儿,就起床收拾,准备一会儿去正院请安,这会儿不过卯时一刻,荞安轩离正院是最近的,燕明荞倒是不必那么早就过去。

等收拾好后,燕明荞就出门了,路上还遇见了许静姝,她带着熙宜过来,后头还跟着两个丫鬟。

晨起天还黑着,丫鬟还提着灯笼,呼出口就是一阵寒气。

曜哥儿年纪还太小,加上冬日了,早晨更冷,抱着过来难免受风寒。所以沈氏特许,延哥儿和曜哥儿不用过来请安。

许静姝就想等着中午太阳出来,天暖和一点再抱过来给沈氏和燕国公拜年。

熙宜今天打扮得也好看,穿了一身红,头上两个小花苞,在夜色里眼睛亮晶晶的,一见到燕明荞就亲热地喊姑姑。

许静姝道:“她呀,今日醒得可早了,一大早上就没闲着,闹着要过来拜年。”

燕熙宜围着燕明荞转了一圈,然后双手作揖,“姑姑过年好!祝姑姑发大财,嫁如意郎君之后,和和美美!”

“你呀!”燕明荞还有点不好意思,点了点侄女的脑袋,把红包掏出来,“熙宜过年好,来年要好好吃饭好好读书。”

燕熙宜道:“姑姑,我会好好吃饭的!”

只不过,熙宜的小手刚伸出去,许静姝就道:“明荞,你还没出嫁,不用给准备这个,熙宜拜年不过讨个吉利。”

哪里用燕明荞准备红包,也是她总念叨,希望明荞婚后和美,熙宜才给学了去。这么大的小姑娘,真是什么话都学。

这回燕熙宜就不知该不该收了,想要,可还得听母亲的。

燕明荞摸了摸她的脑袋,“收下吧,大嫂,这又没多少钱。”

燕熙宜又看了看许静姝,眨巴着眼睛,直到许静姝点了头,她才欢欢喜喜收下。

而许静姝对这个妹妹和对别的妹妹不一样,一向都是单独给燕明荞准备一份礼物,然后明面上给的和其他弟妹一样。

等到了正院,沈氏和燕国公已经等着了,虽然燕国公已经不是燕国公了,但府上人还称他公爷,有的丫鬟小厮会叫他老公爷老国公。

他今儿穿着棕色的袍子,打扮得很齐整,头上一顶帽子,看着很是高兴。沈氏穿了深蓝色的袄裙,上面一件绵马甲,头戴祖母绿加点翠的抹额,一身雍容大气。

许静姝是长媳,要带着弟妹们一块给两人请了安,燕熙宜年纪小,站在前门说了一溜的吉祥话。

接着就是给两人拜年,一人说两三句话,说完,沈氏和燕国公就给压岁钱,都用红包包着,看着极其喜庆。

有了孩子的没有,燕明荞是没议亲中年纪最大的,她也收到了大红包。

不用猜都知道,母亲给的是银饼子,上面刻着她喜欢的松柏。父亲大约给一把金花生金豆子,燕明荞偷偷看了看,还真是。

老夫人不在盛京,就不用去寿安堂了,一家人去正厅一块儿吃了顿饺子,中午饭在各自的院子吃,就等晚上一顿家宴,然后一起吃年夜饭守岁。

如今燕国公已经没了爵位,自然不会进宫参加宫宴。这一天到晚,还挺闲的,有点像老国公,当初便是会友吃饭,出去喝酒到很晚才回来。燕国公也是如此,吃过早饭就出门了。

沈氏也懒得理会他,让小辈们去各家拜年了。

燕明荞去了长公主府、安康侯府几家,最后去顾家拜年,回来的时候顺便把顾言顾绵带了过来。

两家关系亲近,他们做晚辈的,自然要给沈氏拜年的。

燕明荞还拿了陈伯母给的压岁钱,沉甸甸的。

等顾言和顾绵给沈氏拜了年,沈氏就让他们出去玩儿,不用非在家里拘着,今天外面指定热闹。

燕明荞还记得,去年顾家来提亲,也只是让他们去院子走走,现在都能出去玩了,母亲对她可真好。

而顾绵也不愿意跟着两人待着,就直接回府了。

所以,就剩燕明荞和顾言,她觉得母亲说得没错,今日外面的确热闹。

很多小摊贩还没走,有卖糖葫芦的,有卖炒栗子的,更有今日赶着来买年货的,身上背着大包小包,点心、肉……什么都有。

脸上带着笑,街上一股子年味。

扎着花苞头和小辫子的孩子捡放过的炮仗玩,若是哪个能放,能蹦蹦跳跳地高兴许久。

像两人这般一块出来的也有,人来人往间,她和顾言就显得微不足道,很是渺小了。

燕明荞看着顾言笑了笑,“今天外面可真热闹。”

顾言点了点头,“是热闹,要不吃点小吃吧,尝一点别多吃,你看糖葫芦那么大,看着就喜庆,吃起来应该也不错。”

街上的人好多都拿着糖葫芦,燕明荞是有点想要,“那要个糖葫芦,我还想要个面具,再要个泥人!”

顾言道:“好,我去买,你跟我一起吧,在我身后等着。”

顾言买了两根糖葫芦,卖糖葫芦的老汉给沾了一层糯米纸,然后用纸袋子包了起来,顾言拿来,选了个大的给燕明荞,“你尝尝。”

他也把糖葫芦拿了出来,吃起来是酸甜可口,不过天太冷,吃着很硬,跟咬冰块似的。

顾言摇摇头道:“太凉了,尝一个就得了,而且呛风,别回去肚子疼,咱们去买别的了。”

在这上头,燕明荞还是很听劝的,何必跟自己的身子过不去呢,大过年的她可不想难受。

等买面具的时候,燕明荞要了一个脸谱的,顾言也是,只不过她这个一看就是青衣美人,顾言那个是武生,就没有她这个好看。

她在脸上比了比,但是没戴着,让丫鬟拿着了。

到了捏泥人儿的摊位,燕明荞才发现这泥人还是现捏的,不像面具那样,自己选。捏好之后等回去之后阴干两天就行了,也不会开裂。

样子自己选,前面排队的,如果是两个人一起来的,多是让老师傅对照着他们自己的样子捏,如果是小孩子,大多是要小猫小狗小兔子这种动物。

燕明荞已经有不少小兔子了,自然不可能再要兔子,“顾言,就捏咱们两个吧。”

顾言道好,他也愿意要他和明荞的泥人,他拿明荞的,明荞拿他的,岂不正正好。

两人前头还有三波客人,有一对应该是夫妻俩,还有两个小孩子。

老师傅的手艺不错,燕明荞看捏的人还挺像的,又道:“咱们要不要两对吧?我看师傅捏得还挺传神的。”

这样的话一人就可以拿一对儿了,本来她和顾言就不常见面,为什么还要让泥人分开呢?

顾言本来就想着就买一对儿,但是觉得燕明荞这个主意甚好。他们两个一人拿一对泥人回家,摆在床头,也就当他们两个日日相见了。

说起来是又好笑又可怜,自己见不到,泥人却能。

顾言对老师傅道:“师傅,我们要两对泥人,银子我放这儿了。”

前面还有三个客人,两个人光等就等了两刻钟。终于等到他们了,顾言对着老师傅道:“就照着我们两个捏就好了。”

他往燕明荞身边靠了靠,又对她道:“你笑一笑,这样更好看一点。”

燕明荞点了点头,虽然捏泥人是她想的,但是这样让人看着,还是有些拘谨。

好在老师傅就看了几眼,就把两人的样子记下来,“二位可以随意动了。”

燕明荞松了口气,看老师傅手灵巧得很,衣裳、头发、眼睛、嘴巴……一个个做好,然后给按了上去。

但是捏的泥人儿自然不可能哪儿都像,燕明荞觉得这个泥人把自己捏的脸更圆了,眉眼也更像布娃娃,不似真人。

不过还挺可爱的。

而顾言的泥人就多了两分板正,跟小书生一样。

不过从衣裳的颜色和两人的头发也能看出,这就是他们。

剩下那对泥人,燕明荞不想要一模一样的,“顾言,咱们换个姿势吧,可以把糖葫芦拿出来!”

拿着糖葫芦不就不一样了嘛!

顾言也没扭捏,把糖葫芦拿在手里,跟燕明荞不是一只手,两人这么举了一会儿,直到老师傅说行了,才把糖葫芦收起来。

果然,这回的泥人,一人手上多了一根糖葫芦,还是咬掉一颗的。

拿了泥人,燕明荞要了拿着糖葫芦的那对,两人在捏泥人这儿待了快半个时辰,耽误的时辰长,这会儿时辰已经不早了,该回去吃中午饭了。

顾言拿着那对儿站着的。

燕明荞双手合十放在身前,他的手背在身后,虽然没有拿着糖葫芦的活泼,但是也挺好看。就比较像一对,他穿的玉色的,燕明荞穿的雪青色,也难为老师傅把这两个颜色弄出来。

顾言道:“时辰不早了,我送你回去。”

两人去街头坐马车,然后先回燕安侯府,然后顾言再回太傅府。

坐在车上,燕明荞还拿着泥人不放手。

直到顾言说:“明荞,你把手伸出来。”

燕明荞就把泥人儿全放在了一只手上,然后冲顾言伸出了手,“嗯,怎么了?”

顾言从怀里掏出一个荷包,说道:“压岁钱。我年长你几个月,这是该给的,也不算多贵重,就……你看看喜欢吗?”

荷包是系着带子的,两个人手里都拿着东西,还是顾言搭了把手燕明荞才把荷包打开。

燕明荞一边开荷包一边说道:“其实家里都不该给我压岁钱了,你更不用给。”

压岁钱都是长辈给的,明明顾言也是收压岁钱的年纪。

但她一看,里面有一枚印章,小小一枚,上面挂着一条青色的络子,顿时眼睛都瞪大了,“你又给我刻了一枚印章!”

顾言看燕明荞喜欢他就高兴,“对呀,当初答应你的,原来那个是我第一次做,做得不好,不仅大,也不好看,这个小巧一些。”

答应过的事,自然要做到,哪怕是燕明荞不记得了。瞧,这承诺兑现,明荞还是很高兴的。

燕明荞摸了摸,“正好我还有一盒上好的印泥,回去试试。”

刻的四个字,依然是松柏之茂,但比上一个大的好看多了。

印章也不是光秃秃的一根,上头有花纹,顶上是假山,就算不用,摆着也是好看的。

那个大的燕明荞也用不上,就让丫鬟们给收起来了。正好多了个小的,这般写字作画也不用印自己的名字,就印松柏之茂,多好听呀。

燕明荞想把印章放回去,却见顾言好像有话想说,“怎么了?”

顾言道:“没什么。”

燕明荞也没当回事,结果放印章的时候又摸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拿出来是只金兔子。

顾言笑着解释道:“压岁钱,压岁钱,那肯定得有钱,不能光是印章,不过这个兔子是找人烧的,好像孩子气了点。”

燕明荞觉得很可爱,虽然没有兔子一身金毛,她笑着道:“哪儿有啊,明明很好看,真的谢谢你啊,这些我都很喜欢。”

顾言说道,“你喜欢就好,明日是初一,未见得会出门。初二的话还要跟我母亲回外祖家,估计要初三回来。”

陈氏的老家并不在盛京,坐车还要半日,来回就要三日。往年并非年年回去,这回顾言要定亲了,自该回去说一声。

燕明荞嗯了一声,“初二我也要回靖安侯府,待一会儿估计就得回来了,因为姐姐们也要回来。”

燕明荞的四个姐姐都嫁人了,就留了她一个。

她都不知道回娘家是什么感受,不过二姐姐每回都挺高兴的。

顾言道:“初五我们过来请期,刚刚见伯母的时候,我也和伯母说了。”

燕明荞:“……我母亲知道?可我都不知道啊。”

第135章 请期

顾言是昨儿送了年礼之后, 回去就和家里人说请期的事。

本来这件事已经和他母亲商议许久,就只差问问明荞的心意。然后今儿上午过来拜年,当时明荞不在。大事自然要先问沈伯母的意思, 他就把请期的事和沈伯母说了,也是怕燕家初五那日有事,他们过来跑个空。

顾言说完,沈氏就点头答应了,燕家没什么事, 太傅府也没什么事, 这门亲事把婚期定下来, 就光等后年成亲就好了。

不过沈氏隐晦地提了一嘴, 说明荞年纪还太小, 不想让她这么早就嫁人。

然后顾言就说, “伯母教养明荞辛苦, 明荞的兄长姐姐都成亲了, 她的确该多留在家中两年。而我刚入朝为官, 也该沉淀一两年, 这样明荞嫁过来, 日子也好过些。”

总之,话说得还是很好听的, 沈氏听着也舒心,她以前决定顾言年纪小, 又是家中次子, 担不了事,怕女儿嫁过去操心。

其实不然, 两人相处, 还是顾言操心多些。

然后沈氏就让丫鬟叫燕明荞过来, 让她跟顾言、顾绵出去转转。

听顾言这么说,燕明荞可算明白了,她就说嘛,母亲一向对她管得严,出门要拿腰牌,去哪儿都要说一声的,跟顾言出门,都是七夕中秋这样的日子。

怎么可能大过年的就让她跟顾言来街上玩,原来是真要请期了。

燕明荞转转手上的泥人,这个泥人下面还插着根棍儿呢,两个泥人一晃一晃的,跟她的心境一样,就一跳一跳的。

她小声问:“那成亲的日子是哪日啊,八月份……是初几呀?”

顾言说道:“初一的日子不太好,所以就定在了初三。到时候,你要和我一起过中秋节了。”

八月份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天也不太热,嫁衣不会那么厚,更不会很薄,穿着也好看的。

而且天气凉爽,坐轿子也不会像燕家大哥成亲那会儿那么闷热,到时候在城内转许久呢,明荞坐着还舒服些。

总之,八月初三是个合时宜、离得近的好日子。

然后正月初五那天就过来把婚期告诉燕家,中午可能会留个饭,倒也没什么大事,也不用燕明荞做什么。

后面筹备喜宴……都是顾家的事,兴许会过来问问沈氏和燕明荞的意思,毕竟成亲是两个人的事,大到婚宴的菜品小到请柬喜糖,选好之后还是要来问问明荞的。

再说请期,登门肯定不能空着手来,连着安阳侯夫人这个媒人,要礼数周全,才能请期迎亲。

顾言说这些的时候,一桩一件,都了如指掌。脸上还带着笑,看起来很是高兴。

明荞嫁过来之后,再等绵绵出嫁,差不多就分家了,不会一家人在一块儿过太久。

虽然太傅府人少,不会花太多时间相处,但顾言知道,在太傅府和燕家是不一样的,燕家是明荞的家,家中的兄弟姐妹都是亲人。而太傅府,是父亲母亲的家,到时候分家,大哥大嫂也会出府另过。官位和爵位不同,只有太傅才能住太傅府里。

人多就会事杂,还是两个人过日子比较舒坦些。

不过顾言赚的银子少,他买的那个宅子有些小,若是明荞住不惯,他暂且买不起更大的,可能还得靠明荞,他不觉得去住明荞买的宅子不得劲,总之他以后再使劲赚钱就是,争取买更大的宅子。

明荞聪慧能干,这是他很久之前就知道的。

燕明荞点了点头,八月初三,离她过生辰,不过过去了一个月多两天而已。

燕明荞想,顾言着急,那就是很喜欢她嘛,那会儿她已经十六岁了,嫁人也是成的,“那好呀,日子不错就好。”

顾言:“要是早点就更好了,不过这就是我想的,我一直都想早点娶你的。”

顾言说过几次,但燕明荞再听这话还有点儿不好意思,而且她也说不出想早点嫁给顾言的话来。

“哎,八月初三已经够早了,我还没说留到十七岁再出嫁呢!”

顾言咬着牙道:“十七岁,我等一等也行,但是都定好了,哪儿能改呀。就初三,还好这日子你还算满意。”

勉强满意也是满意。

燕明荞掀开帘子看了眼外面,“好了好了,快到了,等你从你外祖家回来,差人过来告诉我一声。”

这样她也知道顾言什么时候回来,而且万一到时候下大雪,不好回来呢。

他们心里也有个数。

顾言点了点头,“嗯,我让邵光来。”

他又补了一句,“你放心,这些日子我会记得很清楚的,我肯定初四之前就回来了。”

燕明荞偏过头道:“我又没催你。”

随着她说话,马车停了下来。

燕明荞道:“这回是真到了,我得回去了,谢谢你的印章,还有压岁钱。”

顾言笑了笑,“都是小事,咱们就等初五再见,我给你带庾安的特产回来。”

燕明荞点了下头,“嗯,你快回去吧。”

她自己拿着泥人和荷包,让丫鬟拿了糖葫芦和别的小吃,这就回燕安侯府了。

把泥人摆在床边,中午燕明荞就在荞安轩简单吃了顿,等睡醒之后去正院跟沈氏待了一个多时辰,天慢慢就黑了。

虞小娘她们也过来了,然后是许静姝和燕明轩,熙宜也有几个小叔叔们带去玩了。

外面有放烟花爆竹的,侯府的几位小公子玩得最欢,也开始放了,声音震天响,小花园放的,从正院都能听见。

燕国公看着这番景象,甚是满意,他道:“还是一家人在一块儿热闹,等延哥儿曜哥儿长大了,家里就更热闹了。”

沈氏笑了笑,“等他们长大呀,还要好几年呢。明远他们都没长大呢,跟猴子似的,还玩这个。”

虞小娘笑着道:“明远是没有大公子二公子沉得住气,还得夫人和公爷费心再多管管。”

沈氏:“你教养得就很好,知上进,知道孝顺,这就足够了。”

郑小娘她们偶尔也会插一句嘴,今年过年,夫人给她们一人五百两银子,她们可高兴了,所以沈氏笑她们就笑,沈氏不高兴,她们就逗沈氏笑,谁也没心思管燕国公。

燕明荞跟着两个妹妹一块,很快,章辛媛也带着延哥儿过来了,一家人就等着守岁吃年夜饭了。

在燕安侯府嘴上自然是困不着的,再说中午已经吃过饭了,晚上晚一些吃也没什么,谁要饿了,桌上摆着炒瓜子、炒花生、各种点心、糖块、干果、果干。

再饿了,让小厨房煮碗燕窝饺子就是了。

这样一边说着话一边吃,倒也自在。

等晚一些的时候,一家人把年夜饭吃了,燕明荞出去看了看烟花,也不知哪家放的,盛大又好看。

她平日这会儿已经睡了,现在是有些困的,可一想守岁之后就到了十五岁,心里又有点不一样的感觉。

好像过了十五岁,及笄的日子就快了,就真的长大了。

好像在六七岁的时候,她还想着快点长大的,但是后来呀,就不想长大了。

烟花很好看,燕明荞拢了拢斗篷,回了屋子。

到了子时,这个岁总算守完了。

沈氏对着众人道:“现在天冷,大家快回去吧。明儿一早就不用早起来请安了,都多睡会儿吧。”

众人告了退,燕国公笑着道:“但愿燕安侯府越来越好,日后这些孩子们,有好的归宿。我这辈子,就什么都放心了。”

也就这种时候,燕国公有父亲的样子。

沈氏觉得燕国公变了一些,但是骨子里还是没变。他不过是觉得长子和明烨靠得住,才会说这些话。

也不知道燕明泽知道了,心里想什么,这父子俩也是真够像的。

算了,这大高兴的日子,就不想这种糟心的事儿了。

初一也就是去各家拜拜年,但是没有什么大走动。一家人一块儿吃顿饭,为了团圆团聚。初二沈氏带着燕明荞回了靖安侯府,沈棹桉的亲事已经定下来了,杨氏还算满意。

想找到像燕明荞这样的儿媳妇也难,但是以靖安侯府的家世,给沈棹桉说门亲事还是很容易的。

如今燕明荞都和顾言定亲了,定亲宴都办了,沈棹桉也要成亲了,再想那些没用的,是真没用。

杨氏心里早就放下了,况且和燕安侯府的关系还是得走着,她们姑嫂俩不该拿着这事不放。

沈氏的确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只不过沈氏今年依旧没有留饭,因为燕明玉她们还要回来,她还得赶回去见见明玉呢。

而今日,许静姝和章辛媛也就回了一趟娘家,但中午前也赶回来了。

燕明轩跟着许静姝一起回的,但安阳侯夫人没留女儿吃饭,那么多小姑子都回来,燕明轩也能跟着几个妹夫说说话,尤其是和楚堪疑。

楚堪疑为官多年,年纪也大,懂的事多,让燕明轩多问问没好处,千万不能拿大哥的架子。

而章辛媛更是了,燕明烨都没回来,家里人还多,在娘家待了一会儿就回去了。

燕明玉是几个姐妹中来得是最早的,她今年已经二十二岁了,而楚堪疑都三十多了,算起来也是老夫少妻。两人这么多年一直没要孩子,而燕明玉也不用把心思花在孩子身上,这么多年下来,感情倒是比刚成亲时深厚了几分。

时间过得也快,没想到她和楚堪疑都成婚六年了,来这里也快十个年头了。往后再有几个十年,等楚堪疑卸甲归田,他们还能去盛京各地走走转转。

至于楚铮,今年已经十七岁,依然没有议亲。

燕明玉觉得,只是这里的人成亲都早,等到以后,二十多岁三十多岁成亲的大有人在。

她不催,楚堪疑也不好催,因为楚堪疑从前成亲早,根本不知道如何做父亲做夫君,那还不如不成亲。

而楚铮觉得,有这样的继母,其实还挺好的,通情达理,管得也不多,更不贪图镇北侯府钱财,至于那一半家产,要是没这些,谁愿意嫁给比自己大这么多的人。

楚铮是挺自在的,今年楚铮人在西南,没有回盛京,就燕明玉和楚堪疑两个人回了燕安侯府。

燕国公对楚堪疑十分热情的,连着其余的人,一块跟着说话,又有丫鬟进进出出,整个堂厅,热闹非凡。

燕明荞就跟着几个姐姐说话,燕明静的气色比去年好了一些,她觉得,只要娘家顶事儿,就算夫妻间感情没那么和睦,日子也能照样过下去。路明峰虽然对她的感情没有刚成亲那么深了,但是依然会尊她敬她,有事和她商量。

所以每次回娘家,燕明静都昂首挺胸的。

燕明月燕明茹也是这般想的,娘家的兄长上进,腰杆都直一点,所以回来得都挺早。

燕明荞和几个姐姐说说话,几个姐姐还会传授一些夫妻间的相处之道,听得燕明荞既震惊又脸红。

一边想竟然还能这样!等回过味来又想……原来还能这样呀。

等吃过中午饭,燕明静等人就去各自小娘那儿说话了,一年到头就见这么一两次,自然把想说的全说了。沈氏一向不管这些,而几个女婿仍然坐在一块说话闲聊。

燕明月的小娘已经不在了,就跟着燕明荞待了会儿,等过了半个多时辰,几人告辞,燕明玉一直留到晚上用过饭才走。

天早就黑了,道路黑漆漆的,回去的路上两人没坐马车,就这么走在前面,马车在后面不远不近地跟着。

倒不是有车不坐,而是因为燕明玉觉得自己晚上吃的有点多,而跟着楚堪疑走,最是放心不过,那干脆走着了。

而且楚堪疑的手很热,牵着的话,就算在冬天走在外面也是不冷的。

两人一边走一边说话,楚堪疑觉得,燕家以后必定能起来,因为燕明轩是个板正的人,皇上如今喜欢这样的人。

如今太平盛世,皇上最厌恶贪官,更厌恶溜须拍马之人。哪个皇帝愿意精心治理的国家,被贪官蛀虫腐蚀掉,所以燕明轩这样的人,是皇上喜欢的人。

像楚堪疑,也算这种人,带兵打仗,什么都管好,但是不多管,听皇上的话……

燕明玉道:“大哥还年轻,以后路还长呢,有你这话我也放心了。”

只不过她一想,燕明轩今年才二十四岁,而楚堪疑今年都三十多了,还要管一个年纪比自己小这么多的人叫大哥,就觉得有些好笑。

楚堪疑怎么喊出口的。

燕明玉好奇道:“哎,你管我大哥还喊大哥,不觉得不自在呀。”

其实燕明玉不说的时候,楚堪疑还没觉得不自在。毕竟喊燕安侯府的人,他都是跟着燕明玉来的,燕明玉喊什么他就喊什么。

可燕明玉一说,楚堪疑就觉得,他是不是年纪太大了,不自在倒也没有,就想,燕明玉问这个肯定是嫌他年纪大。

楚堪疑道:“我比你大哥大多少岁?”

燕明玉想也不想就道:“有十岁了吧。”

果然是,不然能记得这么清楚。

楚堪疑脸色冷了点,“你这哪是怕我不自在,分明就是嫌我年纪大。”

燕明玉可是服气了,“你一个武官,怎么还像文官那样咬文嚼字的?”

楚堪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儿,他的确年纪大,比明玉大很多岁,而且两人见面的次数也不多。

好不容易回来一次,也不能日日见。

越是放在心上,就越担心这担心那的。

这会儿楚堪疑心里想的,燕明玉是不是嫌他啰嗦了。

楚堪疑道:“打仗又不是不看兵书,我怎么就咬文嚼字了,这些都是你自己说的话。”

燕明玉看他这样,笑了笑,找补一番,“你是大将军,那自然是厉害了。”

楚堪疑叹了口气,把人往怀里带了带,“你就会说这些,明玉,你什么时候能和我去西北?”

这句话他早就想问了。

“如今,越朝和外族歇战已久,两族友好互通。现在的西北和六年前的西北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而且就算皇上之前担心他会造反,所以留燕明玉在京中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但是他和明玉已经不会有孩子了。

而楚铮在西南,也在皇上的掌控之处,那明玉就可以去西北。

燕明玉眨了眨眼睛,“你容我想想……怎么就突然问这个了。”

楚堪疑道:“咱们成亲都快六年了,我问这个,怎么就突然了,哪里突然了。”

燕明玉觉得楚堪疑说话的时候,就还挺有气势的。

不过,燕明玉可不怕,“怎么就不突然了,刚才还说我大哥来着,现在又说到去西北的事了。还说我嫌你年纪大,我要是真嫌,还会嫁给你呀。”

她不就找的年纪大的老男人吗。

楚堪疑笑了笑,但笑容很快就消失了,“那倒也是,不过你当初嫁给我也不是因为别的……”

楚堪疑知道,是他位高权重,还有楚铮,现在他看出来了,明玉是真不想生孩子。

燕明玉立刻道:“你娶我还是为了楚铮呢!”

楚堪疑这回不说话了,越说这些就越伤情分,两人走到现在并不容易。

两人牵着手走了一会儿,楚堪疑又问:“那你跟我去西北吗。不是和边关离得那么近的地方,会远一点,更繁华一些。府上你喜欢的下人和厨子都能带过去,我也是,我也会常回来。”

半年一回和几日十几日自然是不一样的。

燕明玉也没说不想去,“这事儿我得问问我母亲,我其实也想一直跟你在一块,可又不怪我,分明是你自己的原因。好了好了,咱们不说这个了,你喊我大哥大哥,会不好意思吗?”

楚堪疑这回脸是真的黑了,“明玉!”

燕明玉被他的反应逗得直笑,两人一边走一边闹,回镇北侯府已经很晚了。

至于去西北的事,初三这天燕明玉又回了燕安侯府一趟,跟沈氏说要去西北的事。她其实是想去的,成亲这么多年,一直分居两地,一年见的次数加起来还不够一个月。

而且楚堪疑在路上耽搁的时间更多。

回京述职一年两次,就算驻守西北,也有歇息轮值的时候。

这么多年,燕明玉也算了解楚堪疑的为人,倘若刚成亲,她肯定不会去的,但如今,知道楚堪疑和楚铮是什么样的人,去也无妨,正好看看别处的风景。

沈氏倒是乐意让她去,毕竟女儿还年轻,能走走看看,机会也难得。不过她还是觉得可惜,若是明玉能有个一儿半女的,以后也有个陪伴,当然那孩子不会和楚铮争抢什么的,就是身边热闹一点。

不过虽然决定了要去,但燕明玉也不会立刻就启程出发,她得收拾东西,楚堪疑在那边置办宅院,至少把一切都安排妥帖了再过去。

然后等明年明荞成亲,她再回来一趟,妹妹成亲,她肯定要看着的。

说来燕明玉也不愿意出门,就母亲妹妹最亲近,兄长对她不错,但是亲近还差几分。

就这么一个妹妹,自然要看着她出嫁。

初五就是顾家来请期的日子,婚期已经定下了,就是明年的八月初三。

到时燕明荞及笄礼,陈氏会过来,但顾言来不太合适,因为多是长辈在。

除此之外,就安心绣嫁衣,等待出嫁就好了。

中午,顾家就在燕安侯府留了一顿饭,燕国公还和顾太傅说了好些话,燕明轩做陪,偶尔还会提点燕国公说话要注意分寸。

顾太傅不禁想,这燕国公的长子还是比他父亲更有做官的本事,这燕国公有时候怎么胡言乱语的。

但饭桌上,也不能那样问人家。不过大体上,这顿饭吃得还是宾主尽欢。

今儿陈氏又送了燕明荞一对镯子,东西不算贵重,但是是一番心意,她是真的喜欢明荞。

这回是彻底放心了,陈氏也能专心操心顾绵的亲事了。

临走的时候,她还托沈氏,帮忙留意着,顾绵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母亲,快些走啦!”

燕明荞笑着跟沈氏燕国公把人送走,这么多人在,也不能跟顾言说什么,明儿顾言就上职了,燕明荞就冲着他笑了笑。

顾言也笑了笑,回头又看了燕明荞一眼才上马车。

燕明荞看着人上去,等马车走后,沈氏道:“还看呢,也不嫌冷的。”

燕明荞:“不看了不看了,这就回去。”

“母亲呀,明儿兄长也回去,等月中我去寺里上个香吧,保佑咱们一家顺遂平安。”燕明荞挽着沈氏的手臂,笑得可乖了,“再去看看新首饰新料子,给府里人都做,女儿出银子,好不好?”

沈氏笑着道:“行了,惯会这样,冷,快回去吧。”